“嫦娥一號”激光高度計開啟 發(fā)出第一束激光
在2007年11月2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號衛(wèi)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
新華網(wǎng)上海11月28日電,嫦娥一號衛(wèi)星攜帶的星載激光高度計正式開啟,發(fā)出第一束激光,并接收到第一回波。該星載激光高度計與CCD立體相機相結合,可以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影像和地形高度數(shù)據(jù)。
作為嫦娥一號上的八件有效載荷之一,激光高度計身高17厘米、體重15.7公斤,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設計研制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
激光高度計由激光發(fā)射模塊、激光接收模塊和信號處理模塊三部分組成。其工作原理是由激光發(fā)射模塊首先向月面發(fā)射激光束,激光接收模塊接收到反射回來的光信號,并把它轉換成電信號。通過信號處理模塊里的計算機實時處理得出激光高度計到被探測月面的距離。
激光高度計每一秒發(fā)射一束光,在月球表面留下一個約100米直徑的“足印”。激光高度計像繞絨線球一樣,一圈又一圈地圍繞月球轉,在月球表面留下一個個激光“足印”,把月球表面狀況(包括南北極的黑暗深坑)掃描下來。這些數(shù)值與CCD立體相機拍攝的高精度圖像相疊加,就是一幅完整而精確的月球立體地形圖。
嫦娥一號衛(wèi)星有效載荷激光高度計分系統(tǒng)主任設計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王建宇解釋說,CCD立體相機獲得的是月球表面物體的相對高度,例如一個月球環(huán)行坑的坑頂與底部的高差,而激光高度計是直接測量出該地形的絕對高度。在繪制月球地形圖時,這兩者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有關專家表示,CCD相機能在月球表面有光照的情況下獲取月表圖像,激光高度計在月球背陽面也能照常工作。同時,由于衛(wèi)星工作軌道是極月圓軌道,激光高度計還可以提供國際上以前探月工程還沒有探測過的月球兩極的高程數(shù)據(jù)。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科學家在阿波羅探月工程中就采用了激光高度計。在九十年代的克萊門汀月球探測器和火星探測器上,美國都采用了這種激光高度計來獲得星體表面的地形分布圖。
中國在星載激光高度計的研制方面盡管是個“后來者”,但是與其他國家比較,中國的技術毫不遜色。有關專家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透露,與日本的月亮女神相比,嫦娥一號激光高度計的重量要輕幾公斤。
同時,嫦娥一號衛(wèi)星的軌道高度相對較高,是在200公里的軌道上運行。而在距離增加一倍的情況下,所需能量也隨之增強。在重量更輕的條件下,要提高激光的發(fā)射能量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